
电影《八佰》观后感
这几日去电影院看了正在热播的电影《八佰》,感触颇深,今天把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。
这是疫情以来,第一次重返阔别大半年的电影院,想不到是如此催泪的一部片子,本风筝平时的“人设”虽不敢以“硬汉”自居,也绝对信奉“男儿有泪不轻弹”的至理名言,但这部片子……惭愧啊,泪如潮水。
本片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的真实战场,日军攻打上海时,国民党八十八师的“八佰壮士”坚守上海最后的阵地——四行仓库、迎面阻击敌人四天四夜的故事,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军人的血性,虽然蒋介石让国际社会出面干预的目的没有达到,但是却用智慧、勇气和鲜血最大限度唤醒了国人抗日的决心,为以后全国抗日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自小历史就不好,看了这部电影我才知道,八佰壮士其实只有四百多人,《八佰》以一群临时应召、本意去打扫战场却无意中被并入阻击部队的“保安团”为主视点,由一开始的怕死畏战到最后拿步枪与敌机“单挑”的无所惧怕,由遇到敌袭就各自逃命的一盘散沙到最后全副武装的钢铁城墙,电影的整个过程一方面是与日军作战、另一方面也是非正规部队的成长过程、他们在迷茫怯懦中逐渐找回民族大义的过程。
有轻松的小幽默,也有扣人心弦的紧凑,更有催人泪下的大场景,在紧张的快节奏和催泪的大场景中穿插小幽默,也是本片的一大特色。
情节紧凑、扣人心弦,张译饰演的“老算盘”和欧豪饰演的“端午”想顺着河道偷偷溜走,不料却迎面遇上准备偷袭的日军敢死队,替他们担心的同时感觉空气都有些停滞;偷袭部队与“八百”壮士的血战一触即发,到处都是你死我活的厮杀,让人如身临其境又对敌人恨得咬牙切齿。
一番厮杀后团灭来犯之敌,张译饰演的“老算盘”,向部队汇报时那种老油条书呆子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,与实际行为反差巨大的汇报词更是直戳笑点;姜武饰演的老铁(瓜怂)更是身兼喜剧担当。让观众在心情如此沉闷之时,可以得以莞尔一笑的放松。
当日本兵用铁甲保护工兵到楼下挖洞埋炸药时,郑凯饰演的士兵背着手榴弹跳下去冲破铁甲,摔倒在地后勉强抬起身,与日本军官四目相对,那一瞬间其实有点尴尬的幽默,但是马上随之而来的手榴弹爆炸让人眼睛发酸。
其他士兵群情激奋,争相效仿,接二连三,一边高声抱着自己的家门,一边往下跳,跳下去就炸,虽然把日本的铁甲保护战术给炸退了,但是那么多的热血儿郎却永远失去了宝贵的生命。当时真是热泪止不住顺着脸向下淌。
河对岸歌舞升平的租界里,本可以“看热闹”的赌场看场打手“刀子”为了完成难度极大的送电话线的任务,慷慨赴死,草莽英雄更加催泪。英勇无畏的热血儿郎虽然也会思乡念母,但自古忠孝无法两全,舍小顾大、一腔热血洒疆场、为国捐躯也死而无憾,爱国需要传承,国家需要强大,就像电影中河对面的租界,一河之隔,简直是天堂与地狱的区别。
观影完毕走出放映厅,感觉很沉重,本来想故作轻松和朋友聊几句其他的调解一下气氛,却发现语调都是凝噎的,说话的声音根本就不像是平时的自己。弱国无外交,当时国民政府寄予国际调停的希望破灭了,八佰壮士的死守仓库虽然在战略上没有起到什么作用,但在当时却极大的鼓舞了国人抗战的决心。
联想到当今国际社会,忘不了那个趴在沙滩上的三岁叙利亚小男孩的尸体,也忘不了面对记者镜头高举双手、满脸惊恐的小女孩,更忘不了那个裹着毛毯的小男孩,父母死于内战、只有躺在父母简易的坟边才能感受亲情存在……
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上那么多让人心酸的存在,但是我们有责任、也有义务让身边的亲人、朋友远离战火。每个人都必须清醒意识到,我们现在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,我们只是生活在杂乱纷争的世界上一个相对和平的国度,要时刻警惕国外反动势力对我国政权的妄图颠覆,爱国就是爱自己、爱亲人。
观电影《八佰》,看古今中外,爱国就是爱自己,祝愿祖国母亲强大,我辈不再受旧时之苦,八佰勇士鲜血不白流,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颠!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娱乐球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若因作品内容、知识产权、版权和其他问题,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,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.